(香港文匯報記者 帥誠 廣州報道)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盛大舞台,更是大灣區同心共築的文化紐帶。近日,香港文匯報記者走進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專訪了本次賽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的設計者——該校視覺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劉平雲。推開辦公室門,同行的幾位香港學生立刻被室內琳琅滿目的十五運和奧運會元素所吸引,不約而同發出「哇~」的驚嘆。在一面約10米長的牆壁上,整整齊齊鋪滿了A4 紙大小的設計草圖,其中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創作的吉祥物尤為醒目。這對承載着「喜氣洋洋、其樂融融、團圓和美」寓意的吉祥物,從構思到定稿歷經多次打磨,草圖牆上層層疊疊的修改痕跡,正是用設計語言串聯起灣區情誼與體育精神的最佳印記。
2024年11月9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主題口號、會徽和吉祥物正式揭曉,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吉祥物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為原型。吉祥物形象公布後很快便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時常在珠江口、港珠澳大橋附近海域游弋現身的白海豚,顯然在每一個大灣區人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不足半年方案修改數十次
這一看似恰到好處的選擇,背後卻經歷了多次篩選和修改的激烈討論。「我還記得接到修改任務時是2024年6月15日,距離最終發布日期不足半年時間。」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會徽、吉祥物設計團隊負責人劉平雲透露,接到任務後,由15人組成的吉祥物設計團隊和19人組成的會徽設計圖團隊第一時間開始了爭分奪秒的創作工作。最終定稿時,吉祥物共修改13稿,會徽則修改了21稿。
「一開始我們設想的吉祥物有三個,分別是代表廣東的華南虎、代表香港的白海豚和代表澳門的黑臉琵鷺,但考慮到三個形象容易分散關注焦點,最終決定只用一個形象。」劉平雲坦言,要選擇一個能夠代表大灣區的形象,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很多的。設計團隊先後嘗試了動物、植物、非生物等元素,包括代表嶺南文化的醒獅、代表大灣區的擬人化「大」字形象。「每一個元素被提出後,團隊並非憑空用概念來討論,而是要畫出具體的草圖和渲染圖,再聚在一起開會探討可行性。」正是在這樣謹慎認真的反覆論證下,「中華白海豚」的概念脫穎而出,而那整面牆的草圖,正是團隊成員多少個徹夜加班的工作痕跡。
白海豚三層含義 港人遊客有感觸
去年8月,中華白海豚形象經過層層篩選後最終確定下來時,被賦予了三層含義。首先是取其名字裏「中華」二字所代表的中華統一、回歸的期盼;其次,白海豚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高,近年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連通粵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橋附近海域,代表着在三地共同努力下,大灣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最後回到體育本身,白海豚作為一種群居動物,經常成群游弋在珠江口海域,契合了各地運動員共同參與十五運會的體育競技精神。
在了解到十五運吉祥物背後的設計構思後,幾位港生都頗有感觸,對白海豚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也十分認可。「我知道香港有碼頭可以買票坐船出海去看白海豚。」就讀香港城市大學的朱潔同學說。香港中文大學的何靄玲同學也想起小學課本中有關於追尋白海豚的內容,出海追白海豚成為一代港人和赴港遊客津津樂道的美好記憶。
團隊:兼顧現代審美與官方表達
此外,劉平雲團隊也承擔了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會徽的創作。最終發布的會徽形態,擷取禮花綻放瞬間,由分別代表粵港澳三地的廣東木棉紅、香港紫荊紫、澳門蓮花綠三色花瓣交疊旋轉形成圖案,通過提取花朵外形和色彩,環繞花心螺旋圍合一體,形成同心禮花。劉平雲坦言,看似中規中矩的會徽設計,實則修改次數更多,需考量的因素也更複雜,「三朵同心的花瓣,代表三地同心同德,全民歡慶;而綻放,則是一個『嘉年華』的表達。也就是說這一次運動會,除了是我們運動員的一種激情綻放,更多的是我們全民參與的一個嘉年華。」通過三朵花的顏色布局不難發現,上紅、左綠、右紫也正暗合了粵港澳三地的地理位置。
會徽圖案公布後,有網友風趣地將其戲稱為三色「華為」標。面對這樣的網絡調侃,劉平雲始終以平常心看待。他解釋道,「和吉祥物的設計相比,會徽或許看起來更追求均衡感。但面對大型賽事,作為設計團隊,我們需要考量的不只是圖案的美觀度,更有對粵港澳三地的象徵意義和平等表達。」在他看來,設計從來都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吉祥物與會徽一旦正式公布,它們的受歡迎程度以及網上各類評價的走向,理應由觀眾來主導和決定。
材質兼顧產業化 網友:「可愛到發芽」
在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的過程中,港生們一邊愛不釋手地擺弄着桌上的吉祥物周邊,一邊追問「喜洋洋」「樂融融」身上的一些設計亮點,「為什麼兩隻白海豚的顏色不一樣?」「為什麼白海豚頭頂會有彩色水花?」「為什麼白海豚的尾巴是愛心形狀?」
事實上,在吉祥物確立為白海豚後,第二階段便是如何完善白海豚的造型細節。在劉平雲看來,有了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設計的經驗,此次白海豚的細節設計除了審美層面的考量,還需充分考慮到IP形象產業化的便利性,「從生理構造來講,白海豚的表皮下布滿血管,當牠們在水中高速運動時,血管充血會讓身體呈現出粉潤的色澤。這一現象既暗合了運動員在賽場拚搏時熱血沸騰的運動狀態,又為吉祥物成對出現提供了巧妙的構思亮點。正是基於這樣的巧思,一白一粉的『喜洋洋』和『樂融融』才得以躍然紙上,成為傳遞運動激情與灣區溫情的形象使者。」
成對售賣 展示雙人項目
細看兩隻白海豚,不難發現「喜洋洋」體型略大、嘴巴尖一些,「樂融融」則體型較小、嘴巴鈍一些,「國際體育賽事中,一般不會賦予吉祥物具體性別,但我們在設計中用兩個形象的細微差異,給觀眾們預留了想像空間,同時也讓吉祥物在展示雙人體育項目時有了更多元的形態表達,在製作成周邊產品時,成對售賣也將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這一設計思路的「一舉三得」,讓人拍案叫絕。
另外,「白海豚頭頂的三朵小水花,同樣代表了粵港澳三個地方的不同顏色,與印在吉祥物胸口的會徽形成對照。」劉平雲笑稱,三朵小水花的設計,被網友們稱呼為「可愛到發芽」,「這個充滿童趣的稱呼,遠比我們直白地喊『小水花』更有傳播力,設計團隊對此也都非常認可。」而在進行周邊產品的轉化時,無論是吉祥物的毛絨玩具或是樹脂手辦,頭頂的水花都選用了透明亞克力材質,「這樣的反差化表達,會對消費者產生更大吸引力,也是對「冰墩墩」經典冰殼設計的一次傳承。」
劉平雲以自身經歷 勉勵港青學會堅持
在結束劉平雲的專訪後,五位來自香港各所大學的學生都直言收穫滿滿,除了對十五運吉祥物及會徽的設計靈感有了深入了解外,也對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產生了濃厚興趣。劉平雲也講述了自己成為一名吉祥物設計師的故事,並把多年的設計經驗總結為「興趣、堅持、團隊」三個詞。
「大學期間我學設計時,就對設計吉祥物很感興趣,所以畢業後我也一直堅持做吉祥物相關的設計。」劉平雲坦言,當年吉祥物設計是一個非常窄的領域,行業前景並不被看好,身邊不少朋友都勸他更改方向,「但我知道這就是我的興趣所在,所以我選擇一直堅持下來,這個過程十分孤獨,沒有人可以交流。」
就這樣堅持了十年,IP的概念在內地逐漸普及並被接受,吉祥物作為其中的一支也不再被忽視。「2010年我也參與過廣州亞運會的相關設計競選,但因為一直單打獨鬥,進入10強後就沒有下文了,那之後我意識到團隊配合的重要性。」一路坎坷走來,劉平雲組建團隊,培養學生共同參與創作。他坦言,作為總負責人,在把握大方向的同時,也會盡可能多地讓年輕人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創造力,「年輕人的一些想法也許不夠成熟,但我們不應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否定他們,而是要盡量將這些亮點融入到整體設計中。」
當前,雖然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會徽、吉祥物的核心設計都已告一段落,設計團隊仍在完成吉祥物參與34種體育項目的圖案設計,劉平雲每周還會抽空應邀到各個學校、機構參加有關十五運的主題講座,「我希望能夠通過講座不斷分享設計靈感,讓更多人讀懂十五運背後粵港澳三地同心同德、和諧共生的深層意蘊。」
(來源:香港文匯報A08:文匯專題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