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的同學們體驗巡邊。(大公文匯網記者 郭濤 攝)
(大公文匯網記者 郭濤 新疆報道)「聽了護邊人扎根邊疆、守護國土的動人故事,再踏上他們日復一日巡邏的崎嶇邊路,我才真正明白,『邊疆有我,請祖國放心』從來不是單薄的文字,而是浸潤着堅守與奉獻的滾燙承諾。」來自香港的許朗動情地說。8月20日,「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文體交流活動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吐古買提鄉戍邊文化基地。來自粵港澳與新疆的同學們,通過參觀實物景觀、參與實景體驗,聆聽護邊人講述三代人的護邊故事,沉浸式感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的精神內核,讓戍邊情懷從文字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深刻體驗。
全國勞動模範吐爾地·吾斯曼為同學們送上柯爾克孜族的帽子。(大公文匯網記者 郭濤 攝)
戍邊文化基地訴守邊初心
走進基地,最先吸引視線的是軍事模型展區入口處的特殊景觀:365個由石頭壘建的飛機、坦克、警車模型,搭配24個裝甲車模型,分別象徵全鄉戍邊人365天不間斷、24小時不鬆懈的邊境守護。遠方海拔2497米的高山上,680平方米的「忠誠」二字更顯震撼——這兩個字由1865塊戍邊石組成,既對應着轄區2497戶柯爾克孜族群眾「一戶一氈房,一房一哨位」的堅定信念,也代表1865名護邊員如磐石般堅決的守邊決心。「看到365個石頭模型時特別驚訝,每一塊都凝聚着護邊人心血;山上、樓梯間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還有高山上的『忠誠』二字,讓我真切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許朗感慨道。
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的同學們體驗巡邊。(大公文匯網記者 郭濤 攝)
據介紹,吐古買提鄉戍邊文化基地於2022年4月啟動建設,佔地200畝,圍繞六大主題模塊構建起完整的戍邊文化矩陣:「西極黨旗耀邊關」彰顯信仰力量,「中華版圖鑄忠誠」強化國土意識,「重走長亭擔使命」還原巡邏歷程,「文史場館憶榮光」記錄奮鬥歲月,「戍邊精神永傳承」延續紅色血脈,「為民驛站踐初心」踐行服務宗旨。在守護邊境安全方面,吐古買提鄉始終以行動築牢防線:組建「民警+解放軍+鄉幹部+護邊員+輔警+民兵」聯合邊境巡邏隊,與解放軍共建「無人機邊境巡控隊」,定期開展巡邏;同時激活「110愛民邊境警務站」「紅色堡壘戶」「馬背宣講隊」等力量,構建起立體防控體系,確保轄區絕對安全穩定。
一生只做一件事 甘為祖國守邊防
活動現場,全國勞動模範吐爾地·吾斯曼還為同學們講述了一家三代人與邊境線的深厚羈絆。吐爾地的父親吾斯曼·蘇雲曾堅守邊境55年,「祖先的血脈裏流淌着守邊的責任,這一輩子,就做好巡邊這一件事」的家訓,深深刻進吐爾地的心裏。1989年,未滿20歲的吐爾地穿上護邊員制服,開啟巡邊生涯。30多年來,他每周兩次巡查45公里邊境線,累計行程達16萬公里。如今,吐爾地的妻子托侖·買買提卡德爾、兒子阿迪別克·吐爾地都接過護邊「接力棒」,穿上護邊員制服;小女兒阿依美熱木·吐爾地則成了家庭博物館的解說員,向參觀者展示祖輩用過的馬鞍、磨破的靴子。「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們要接着走我巡邊的路」,這是吐爾地常對兒子說的話,也是三代人守邊精神的傳承。
體驗過程中,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雨,讓許朗更真切地體會到巡邊的艱辛。「他們的辛苦與堅持讓我深受觸動。」活動尾聲,許朗在戍邊石上留下「中國一級棒」的留言,將對戍邊壯舉的敬佩與對祖國的熱愛,牢牢刻在了這片承載着堅守的土地上。
許朗在戍邊石上寫下「中國一級棒」。(大公文匯網記者 郭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