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我與廣交會」故事分享會在廣交會堂舉行,來自美國、阿聯酋、突尼斯、智利的採購商,與鄉村振興、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的中國企業代表,共同講述了他們的廣交會故事,用親身經歷,诠釋著廣交會如何鏈接中外商機。
本次活動由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南方國際傳播中心(South)承辦。活動期間,廣東對外資訊服務平台INFO Guangdong持續打造廣交會多語種主題線上專欄,為外國參展商、採購商提供提供展會資訊、在粵生活指南和各項便民服務。


外商拓展「朋友圈」 見證中國製造的速度與溫度
來自突尼斯的布里迪·塔烏菲克(Blidi Taoufik)已參加33屆廣交會,是名副其實的「老廣交」。1995年,他第一次來到廣交會時,會說英語的展商并不多,但語言從未成為合作的障礙。他笑著回憶道,自己雖然學過一些中文,但很多時候聽不懂,於是大家就用計算器交流價格,這種默契至今難忘。三十年來,他與中國供應商的合作不斷深化,也收獲了深厚的友誼。「對我來說,中國人不僅是合作夥伴,更像家人,」他說,「如果沒有廣交會,我不會遇見他們,也不會有今天的事業。」
68年來,廣交會始終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樑。随著全球經貿格局不斷變化,這一平台的意義愈發凸顯。亞美商會執行會長陳遼瑞(Leo Chan)表示,該商會已連續二十年幫助美國會員企業在廣交會上尋找合作夥伴、對接供應鏈。面對中美經貿摩擦,他坦言,美國企業依然會選擇廣交會,這裡是他們開拓市場、尋找優質供應商和產品的綜合性平台。「許多美國企業仍在與亞洲企業保持緊密合作,甚至不少在廣東設有工廠。對他們而言,廣交會就是商業的基礎。」陳遼瑞說。
拉美地區最大零售集團之一——智利Falabella集團的成長,也伴随著其採購團隊在廣交會上的足跡。集團旗下Sodimac Group上海辦公室總經理Patricia Barreiro回憶,她第一次參加廣交會是在1998年。「是貿易把我們從世界的另一端帶到了這裡。」她說。二十多年來,通過廣交會,Barreiro看到中國工廠在生產標準、技術水平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對中國製造業的進步深感驚訝。
當全球購物方式加速向數字化轉型,廣交會也不斷煥發新活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面孔。來自阿聯酋的年輕企業家侯賽因·S·加拉達里(Hussain·S·Galadari)是第二次參加廣交會。他創辦了一家奢侈品電商平台,重塑當地的時尚消費格局。在他看來,創新與技術是這一代年輕創業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正是他希望深耕的方向。「當我今年四月第一次來到廣交會時,我看到的是非凡的科技與創新。」他說。
展商品牌「進階路」:從「製造」到「創造」的躍遷
四位來自國內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參展企業代表也上台分享了他們借助廣交會拓展國際市場、推動產品升級、傳播中國故事的生動實踐。
「通過廣交會這張『名片』,我們向世界展示了一幅突破傳統、充滿活力的中國鄉村振興新圖景。」安徽阜南縣金源柳木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傳金介紹,廣交會為阜南柳編企業提供了直通全球市場的窗口,使其產品遠銷歐盟、中東、日韓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達4億美元,并帶動當地12萬餘人實現居家就業和穩定增收。
廣交會從上屆起,設立服務機器人專區,深圳市鴻緒錦科技有限公司兩度入駐專區設展。對該公司而言,廣交會不僅是「銷售產品」的平台,更是與全球客戶「共創解決方案」的平台。總經理高彬分享了一個例子:一位中東客戶提出希望開發一款專門清潔中央空調管道的機器人,以應對當地風沙大、人工清潔困難的問題。這樣的互動讓企業更精準地把握了國際市場的多元需求,也推動了中國機器人產業向更精細化、實用化方向升級。「我們希望讓世界看到,中國智造不僅是高精尖的實驗室技術,更是能落地、能切實解決生活難題的方案。」
自1996年首次參展以來,廣東萬事泰集團有限公司不斷利用廣交會這一平台,通過現場交流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持續提升企業競争力。執行總裁劉炳耀表示,萬事泰集團在廣交會的展位規模已從最初的「小小攤位」發展到如今的二十二個品牌展位,并成功實現了從代工生產向自主設計研發的轉型。他坦言,作為「東道主」企業參展,萬事泰擁有天然優勢:對接到的客戶不僅可以在展會現場了解產品,更能直接前往線下生產工廠,親自感受產品的品質與工藝。
廣西福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的雙面顯像光顯雲石幕榮獲廣交會CF金獎,其靈感正源自一次與國際採購商的交流。董事兼常務總經理韓建華回憶,當時有客戶提出:能否讓石材表面像LED屏一樣顯像?起初,公司覺得這一設想幾乎不可思議,但團隊意識到,這正是解決市場痛點的創新機會。經過研發攻關,概念最終變為現實——石材牆既能呈現普通裝飾效果,又可在需要時播放企業宣傳片或廣告,最後獲得市場高度認可。
文字:South記者 陳思媛 胡南
圖片:South記者 郭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