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从“三山”向两岸,通四海

2025-08-22 20:31:55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阅读 (18724次)

海峡两岸及海外学者齐聚广州,

共议三山国王文化传承,激发同根同源文化认同
 

8月19日,“两岸·三山·四海”三山国王田野调研行研讨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山大学、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协办。
 

 

“两岸·三山·四海”三山国王田野调研行研讨会现场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叶春荣,福建省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中心主任林国平,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等十多位来自海峡两岸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的民间信俗文化权威学者出席,并作主旨发言和圆桌讨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任天阳,总编辑林海利出席研讨会。

林海利表示,多年来,羊城晚报聚焦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挖掘与传播,通过扎扎实实做好融媒体报道、用心用情办好交流活动、积极开拓国际传播渠道等立体手段,多角度推动三山国王、英歌舞、醒狮、粤剧、潮剧等岭南文化符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以文化沟通人心、以文化联接世界。

自8月15日起,十多位学者以揭西三山祖庙为起点,陆续走访三山国王民间信俗多处标志性点位,如:被誉为三山国王文化发祥地的揭西三山祖庙;始建于宋代、粤东规模较大的潮州饶平鸿程大庙;史上粤东第一大港、位于汕头澄海的樟林古港及山海雄镇庙等历史古迹。

陈春声表示,这一次组织世界各地、包括海峡两岸的学者们走访揭阳、潮州、汕头等地,开展三山国王文化调研,就是为了加强海峡两岸民众在内的同胞对于同根同源文化的理解,希望通过加强民间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三山国王文化发源于粤东地区,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广泛传播至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其“护国庇民、国泰民安”的精神被历代民众尊崇。三山国王宫庙遍布海峡两岸和整个东南亚地区,在学术上也成为移民史研究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的重要史证。作为民间信俗的一部分,三山国王文化如何展现文化自信,激发“同根同源”文化认同?学者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民间信俗与国家意识如影随形

“民间信俗植根于文化传统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在传统社会的长期存续,一直要面对如何处理好朝廷、地方官府与民间社会的关系问题。”陈春声开明宗义:“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包括三山国王在内的民间信俗因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存在形态和相关的历史记忆,努力保持与官方意识形态和典章制度相适应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

陈春声与三山国王研究结缘数十年,足迹遍及粤台两地和东南亚各国,对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思考,其研究方法和若干重要结论在后起的学者中影响颇广。他在主旨演讲《神明的正统性与合法化——从三山国王信仰看地方社会变迁》中,通过对宋元至明清的制度、史料、庙宇形态与信仰惯俗的梳理,描述“三山国王”民间信俗正统性与合法化发展变化的复杂面向,由此探寻历史时期地方社会特质的嬗变及其启示。

据陈春声介绍,目前确知的最早有关潮州三山神庙的记载,见于《宋会要辑稿》,其中记录了宋徽宗为三神山神祠赐额“明贶”的史实,是为其获得朝廷承认最早的证据。但《宋会要》当时并未刊布,与“三神山神祠”相关的记载长期不为人所知。被录入明清两代各种方志,从而广泛流布的关于“三山国王”记载,是元人刘希孟所作的《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该庙记根据传说,把“三山国王”的来源故事系统化了。在刘希孟笔下,“三山国王”的封号来自宋太宗的封禅。明代对民间信仰管理甚严,地方社会面对朝廷和地方官府大规模“毁淫祀”的压力,以各种变通应对之策,保存和维护三山国王的庙宇及其仪式;清代以降,随着社庙的普遍设立,三山国王信俗在民间逐渐有了相对合法的地位。

在陈春声看来,“三山国王”故事形成流播的历史,也就是国家意识形态和王朝典章制度在地方社会推广、普及的过程。民间社会通过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和重新解释,维持其信仰形态的合法性,并由此扩展神祇在地域社会中的权威和影响。比如,老百姓口中的“三山国王”,在刘希孟《庙记》记载的封号中的并非三个“国王”,而是指“报国”“宁国”“丰国”之王,实质上只是三个帮助国家的“王”。

陈春声还比较讨论了台湾的“义民”信俗。陈春声指出,不管是充当“义民”的行为本身,还是朝廷和台湾地方官员在战乱之后修建、祭拜“褒忠亭”或“忠义祠”的举措,都可视为朝廷和官府直接的行政行为的结果。“流传至今的林林总总的各类有关‘义民爷’来源的传说,也都无一不在诉说着‘国家意识’在移民社会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的事实。”陈春声说。

其实,早在2023年11月于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的首届“两岸·三山·四海 ‘三山国王’学术研讨会”上,陈春声就曾作题为“国家意识与宋代以来三山国王信仰的流播”的主旨演讲。他当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就明确指出,三山国王等民间信仰是联系两岸的纽带之一,很多大陆的民间信仰传统在台湾发展起来,也让两岸百姓有了更多联结、沟通的缘分。

叶春荣(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三山国王

“作为一名研究人类学的学者,三山国王让我对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了新的认知,是难能可贵的经验。”研讨会上,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人类学博士叶春荣分享了他此行在粤东多地走访、调研三山国王文化过程中的所见和所感。

 

叶春荣(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叶春荣从人类学的方向介绍了他的视角——“我想看看三山国王作为民间信俗,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为此,他在多天的调研中,着重记录下在揭阳、汕头、潮州等地参观的三山国王庙的诸多细节。让他感受颇深的是,三山国王从广东传到台湾,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与当地民俗的结合,在不同地区有了不同的演进。而在当地村落走访的过程中,叶春荣深入村民家中参观。“当地人十分友好、热情,很欢迎我们。”

叶春荣注意到,在台湾的庙会活动上,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年轻人,这体现了民间信俗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活力。同时,英歌舞近年来在全球网络的爆火,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三山国王的传播可以借鉴这些思路,多让年轻人参与,多曝光,用好网络,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三山国王。”

林国平(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建省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中心主任):民间信俗是两岸民众互动桥梁

民间信俗文化流传千年、远播海外,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依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

林国平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民间信仰》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我们作为当代人,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诸如三山国王等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俗;对中国民间信俗要挖掘其文化内涵、淡化其迷信色彩、去除其愚昧落后的糟粕、继承和弘扬其精华部分,使其为当代人所用,为当下社会服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服务。

 

林国平(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建省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中心主任)

林国平强调,在古人创造的民间信俗中,隐含着诸多的智慧,承载着前人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蕴含一定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有些地区,人们祭祀三山国王、金花夫人时,承载着对妇女“顺利生产”,孩子“平安长大”的期盼,这是由于古代产妇死亡率和儿童夭折率高。有些庙宇负责人还会提示老百姓诸如“防溺水”等生活知识,正是因为潮汕以及福建地区河网密布,儿童在成长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溺水,这些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山国王信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从粤东出发,传播到福建、台湾,甚至远播东南亚,形成跨台湾海峡、跨南海的信仰网络,互动、互联、互通,在联系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传播过程中,三山国王的在地化色彩也越来越突出,广东、福建、台湾的三山国王信俗也存在差别。实际上,差异性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

林国平指出,通过民间信俗构建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社区认同、族群认同,对于社会整合、乡村振兴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海峡两岸共奉的三山国王、妈祖等,可以架起两岸民众互动的桥梁,对于促进两岸民心相通和两岸融合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王琛发(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从海外流播中认识三山国王文化

“对三山国王庙的研究,检视各地三山国王组织如何构成先民开发、构建与维系社会的载体,是后世子孙努力复兴中华的责任之一。”王琛发在题为“中华民族参与南海生存共同体的文化连接与历史贡献——基于南洋三山国王庙祀的考察探讨”的演讲上如此表示。

 

王琛发(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

过去几日的田野调研中,王琛发先后随团到访揭西三山祖庙等信俗地标,归结这些庙宇正如南洋同类的庙宇,大多位于“山海交集之间的河港要地”。“建立在河海运输必经之地的三山国王庙,已经不限于通过祭祀和举办活动延续地方中华传统的文化面貌,而且成为秉持民间信俗去承载民族价值观,治理地方社会的组织,维系所在河港和周遭经济活动的公道发展,处理共同的社会福利,是信众维护共同契约之地。”

作为地方基层重要的公共空间,庙宇承载着信俗之外的更多功能。旧时的广东庙宇往往会兴办学校:“原来的共识是‘庙要小,校要大’,否则承载的文化无从传承。我以前做研究时,就在梅州市东山学校看见了很多从南洋读完小学,回来上学的记录。”

“在南洋,老一辈华人很少人承认自己是外来移民,而自认是连系两地社会文化经济于一体的历代开拓的继承者与发展者。以前有段时间,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在当地娶妻生子,孩子到一定年龄后,由母亲带回故乡生活。孩子长大成人后,又会回到当地继承家业,如此循环。这个轨迹,我此行在汕头的樟林古港也有发现。”

“这种循环在族谱中,体现为族人拥有共同的祖先。”王琛发表示,即使后代开枝散叶、各奔东西,族谱和庙宇也是寻根的载体:“华人在南洋开一座庙,庙再办公墓、办学校,庙里还保存碑文、供奉着祖先,也彰显了华人历代开发的轨迹。而这些海外的产业,也是具体的中华民族由籍贯到家族、有根有据基业的实证,子孙后人维持不绝。如今在南洋,这些庙宇、祠堂、学校至今运作,从中可以印证华人的当地贡献。”

王琛发特别提到,华人把原乡文化带到南洋的同时,也会汲取当地元素,继续发展这一文化的主体性,去丰富当地多元文化内涵。“南洋流传了‘历史的中国’,实际上也化为了南洋的历史的有利根基。南洋也累积了华人面对世界的经验,在三山国王信俗上多进行跨海研究,更有利于全面解读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刻。”

林纬毅(新加坡道教学院学术顾问、新加坡儒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信俗网络有助于强化文化认同

新加坡学者林纬毅就三山国王信俗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纵横论”。他认为,从田野调查、数据搜集、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方法和角度,再配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可以推动三山国王信俗研究从“静态描述”迈向“动态机制解析”。

 

林纬毅(新加坡道教学院学术顾问、新加坡儒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林纬毅进一步解释,其所说的“横向”包括历史文献的爬梳、碑刻的考释、科仪的记录、庙宇的分布位置、文化价值等,而“纵向”是以信俗社群视为动态的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清晰勾勒祖庙社区与海外社区之间、不同庙宇理事会之间、关键仪式专家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信息、资源流动的模式。

在林纬毅看来,移民、商贸、宗族网络对三山国王信俗的传播影响非常重要。学者在田野调查中,需要注意信俗网络在村落、商会、友庙团体等不同群体和个体中,如何强化身份、地域、宗族或文化认同。

林纬毅介绍了三山国王信俗在新加坡的情况。“相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三山国王信仰未形成独立的庙宇体系,更多以陪祀或地方神祇的形式存在,成为会馆重视的祭祀活动。”

林纬毅认为,“在新加坡等海外地区开展三山国王文化的研究,要注重其在华人社群中对凝聚族群认同的作用。”

“从原乡到他乡”:三山国王海外传播路径

连日的调研行,学者们收获颇丰。主题为《原乡与他乡——三山国王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圆桌讨论由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欧俊勇主持,学者们热烈发言。针对研讨会上的诸多观点,以及三山国王田野调研行中的所见所闻,学者们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学者调研行足迹遍布粤东多地

越南民间文化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张英进,原籍广东潮州。他从小就对三山国王这一信俗耳濡目染,此次参加三山国王文化田野调研行,是他第一次深入三山国王的发祥地,近距离探寻这一民间信俗的魅力。他说:“这个活动有助于强化建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根基。很多越南华人信仰三山国王,保佑华人在新的地方生根落地,如果能让更多越南华人参与这类交流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华人民族自豪感,意识到我们越南华人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暨历史所副教授陈丽华,对台湾三山国王信俗颇有研究。在田野调研行的过程中,她感叹海峡两岸三山国王的密切交流,乃至感叹台湾地区与潮汕地区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她说:“要研究台湾的历史,不来潮汕看一看是不行的。”

在调研过程中,陈丽华在揭西三山祖庙看到了约30处来自台湾三山国王不同宫庙的捐款记录。她说:“我观察到台湾的三山国王庙往往通过自己和祖庙的关系,来彰显自己的历史性和权威性。”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民族宗教学会副会长肖文评则着重谈论了两岸同胞、海外华人和揭西三山国王祖庙的互动。他说:“在华人移民浪潮中,客家人把香火、令旗一并带往台湾、东南亚。华人在海外遇险时,往往写信回乡,家人就会到祖庙祈报。”他表示,随着对三山国王信俗的内涵不断拓展、不断挖掘,我们对此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化。

闽台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学者肖琦长期研究妈祖文化,但还是第一次贴近三山国王信俗:“闽、粤、台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作为年轻学者也会继续关注以三山国王为代表的民间信俗,助力文化的传承以及两岸的交流。”

“双创”尝试:一组纪录片+一张“全球三山国王庙交互地图”

研讨会上发布了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出品的《从三山到四海》三山国王文化三集微纪录片,全球首张“三山国王庙交互地图”,为三山国王文化“双创”写下生动注脚。

在两岸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从三山到四海》顺利完成拍摄和制作,总共45分钟,将在境外广泛宣发,发布渠道包括羊城晚报PEARL国际网站、海外社交媒体矩阵,台湾15家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媒体等,通过《三山之始》《三山之远》《三山之信》讲述三山国王文化发肇于粤东而流播于海内外的故事。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无论身处粤东、台湾还是海外,能不能通过一个便捷的网络工具,迅速发现“我”身边的三山国王庙?在欧俊勇、华南师范大学后雪峰博士等学者的建议和指导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技术团队发布了全球首张“三山国王庙交互地图”(https://h5.ycwb.com.cn/ssgwmdt),通过部署海外服务器,全球各地网友可随时按名称、地点等信息查找全球三山国王庙。它还像“百度百科”一样,是一个内容开放的交互网站,网友可随手上传自己身边的三山国王庙信息,经审核通过后,即可向全球网友发布。

羊城晚报2025年8月21日A5版花地·特稿

统筹 | 蒋铮 邓琼
文 | 朱绍杰 李国辉 曾潇 古司祺 赵鹏 王漫琪 付怡
图 | 温泽广 彭灏明 王仲贤 蔡昭旭